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9日讯(记者魏金金)“在市场规模超40亿人次,消费总量近1万亿美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率均超10%的大众旅游时代,如果我们还认为只有谈论服务品质、获客能力和分销渠道等微观话题才干货的话,至少对于携程、春秋、同程、凯撒、途家等一线企业是不负责任的。商业演化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格局、视野和情怀的企业,也许会获得一时一地的成功,但终究是走不远的”8月18日,在第四届中国旅业互联网大会召开期间,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如是说。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现场分享
戴斌指出,从全局的角度看,大众旅游、国民休闲,以及与此相关的消费需求基本面正在得到进一步巩固,“这个月初,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上半年旅游统计数据和全年旅游经济预测,在宏观经济步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和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下,今年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仍将保持10%和12.8%的增长;入境旅游,特别是外国人来华旅游市场在连续几年平台期的基础上再次起飞。上半年入境旅游人次和外汇收入的增速分别达到3.8%、5.3%,其中外国人入境增长 9.0%;出境旅游增幅为4.3%,考虑到去年近1.2亿人次和1045亿美元的全球第一大客源市场的基数,这也是个不坏的数字”。
戴斌指出,当前旅游休闲已经融入了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像阳光、空气和水那样,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须太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和专业研究,我们都能够从渗入生活的日常消费获得国家旅业的本底信心。需要说明的,一旦旅游休闲和互联网日常化以后,‘黄金周’、‘旅游法’、‘带薪休假’、‘高星5A’、‘IPO、三板’等热点话题可能会越来越少。大众旅游、国民休闲、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有了这些,我们自然而然就是自信,且从容”。与此同时,戴斌指出,尽管也有一些失败的案例和悲观的论调,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旅游创新的激情仍在,旅游创业的咖啡依然温暖。且从相关统计数据上看,“资本比我们想像的还要急于找到现象级的投资领域,而‘旅行+’、‘旅游+’、‘休闲+’正是这样的领域之一”。
新常态背景下,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促使其本身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今后行业的发展趋势,戴斌做了以下三点分享:
大众旅游时代的产业发展格局
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边界将趋于消失
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与风险资本为代表的投资者,以旅行服务、旅游住宿、旅游景区与主题公园为代表的运营商,以租车、金融、保险、通讯、餐饮、文化娱乐、康体、养老为代表的居民生活服务商,以及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司法救济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体系,共同构成了大众旅游时代的产业发展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旅游企业的传统定义,以及旅游与非旅游产业的传统边界将趋于消失。在开放和分享的旗帜下,一切公共和私营机构都可以为本地人的休闲和出行提供服务,也可以为到访者提供所有面向异地生活的商业接待服务。在此进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以由国旅和港中旅重组的中国旅游集团、看到正在谋求国际化成长的锦江、海航、开元、复星、海昌等先行者。这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那些已经度过企业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成为公众公司的市场主体跟上来。在这个持续演化的伟大格局中,我们不再是“带游客扎店”、“店小二”等负面形象的代表,而是以旅游商业共同体的名义重新吹响集结号,为公众的旅行便利,为民众的生活福祉,为人类的文明演化而贡献所有的才情和毕生的努力。
更多80后、90后和00后青年创业者出现
有情怀有商业逻辑的“中国服务”将重振国家旅业
更多80后、90后和00后的青年创业者,以知识、技术和专业的名义,为国民大众的旅行生活注入时尚和活力,重构国家旅业的价值与尊严。曾几何时,做旅行社的在公司后面加个.com,做酒店谈谈精品、民宿,说说情怀,搞投资说几个云里雾里的概念和旅游市场数据,就能够引来观者无数。现在回过头看,那并不是旅游创业创新的黄金期,充其量不过市场导入初期的集体狂欢罢了。如今,从北上广深到二三线城市,从商界领袖到初入职场的青年人,从资本、技术到业态、到产品和服务,创业创新已经从文件、会议和媒体讨论的概念成为无所不在的商业实践。与过去五年相比,这一轮的创业创新更为理性,资本开始按照内在的逻辑去寻找它在技术和商业上的志同道合者。事实上,那些基于R&D(研究开发),拥有IP(知识产权)的项目从来都是风口上的,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吸引资本和商业要素的风口。在互联网+旅游、社区化O2O、旅游+VR、可穿戴设备和基于公有云的大数据计算等领域,我们看到以新一代旅游创业项目正在受到资本的追捧。从黄仁宇先生所说的大历史观来看,并购重组、技术创新和数据驱动型成长正在成为包括旅游在内的经济发展新常态。随着这些新战略的遂行和扩张,不要自己吆喝,社会各界都会承认旅游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只有以把情怀和逻辑可丁可卯结合在一起,中国旅游人才能真正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在“中国服务”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关键的作用。
加强产媒合作
培育旅游行业思想软实力
新媒体要以国际媒体的视野和专业能力服务实体经济,自觉承担起民间智库建设的责任,既要为商业创新鼓与呼,又要积极传递主流价值观,推动当代旅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随着大众旅游和“双创”拉动,一批基于互联网和文化创意的新型传媒公司已经成长起来了,并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网等政府背景的传统平台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除了资讯传播,举办会议、展览、路演和专业活动也是重要的业务范畴。这些公司正在走出早期的会务外包和简单的聚人脉、拉赞助的阶段,开始涉足媒体平台矩阵、会议IP、数据库建设、话题设置、战略引领等领域。希望媒体的朋友们可以在专业范儿、国际范儿方面努力再努力。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旅游产业完全有可能诞生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传媒机构。也希望各位投资者和企业家高度在重视资本、技术和市场等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产媒合作,培育旅业思想软实力。只有造就一批具有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平台,我们的事业才能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