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属媒体坚持首善品质,锐意创新,在内容形式、传播渠道、节目栏目、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探索。
在时政报道中,创新手段形式,探索运用动漫、短视频、微电影、H5等新技术新载体,推出一批可读可看、广为传播的新闻产品。如千龙网推出原创漫画图表新闻《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习主席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亲民形象,赢得了境内外媒体和公众上亿次围观点赞。《中国梦365个故事》以微电影为表现手法,以“平民化、原生态、纪实性、讲故事”为特色,讲述普通百姓追梦圆梦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视频点击量超过2.5亿次,并被译成英、法、德文,在欧洲及非洲地区传播。
在理论宣传中,创新理念内容,以新面目彰显新闻传播的新气象。如《北京日报》的《理论周刊》倡导大专家写小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传播党的科学理论,形成特有风格,每期均受到国内各大网站转发,凝聚了一大批铁杆作者和固定读者。
北京电视台大型语言类节目《我是演说家》,以每集近亿次的网络点击量掀起“现象级”语言风暴。节目用最朴素的演讲,讲述最真实的情感,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创新爱国主义表达。在哈佛大学留学的24岁中国女孩,在节目中喊出“中国强则少年强”,道出了国家强大人民才有安全感、幸福感的心声,网上点击量超过2亿次。历史纪录片栏目《档案》以专业严谨的治学精神,生动细腻的历史叙事,通过讲述人角色功能创新设置、演播室空间布景、虚拟植入技术和复现历史场景的拍摄等方式呈现。结合时事热点推出《伟大的抗美援朝》《伟大的贡献》《西藏》《解放——人民的选择》等一批历史纪录片,确立了“重大题材看《档案》”的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北京市属媒体创新渠道载体,以新格局抢占新闻传播制高点。今年4月,北京新媒体集团正式成立,创立北京时间股份有限公司,主打视频直播。作为北京市新媒体资源的统一平台“北京时间”上线后,通过对重大国际国内热点事件的大时段连续性直播极大拓展了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中,“英国脱欧公投”及“所谓南海仲裁”直播采用了长时段伴随型直播形式;北京强降雨报道推出几十路全景式现场直播,发挥了主流新媒体在危急时刻引导舆论的作用;而“北京时间号”穿越大西洋不间断直播,是“北京时间”独立策划IP,与优质品牌深度联合的成功实践。
“北京时间”是北京市属媒体在创新传播方面不断探索的一个代表,也是新闻宣传战线切实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一个缩影。“‘北京时间’上线3个月即达到最大日用户访问量UV(网站独立访客)1900万,超过新浪新闻等。”9月1日,北京新媒体集团新闻公司副总经理宁文茹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北京时间”传播力的日益提升,得益于“北京时间”以原创内容直播、短视频为突破口,利用智能资讯推荐系统,首创永不停歇、独具时间属性和现场感的直播态新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多点突破方面,北京市一批传统媒体开办的报网、官微、公号和APP产品,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些新媒体既保持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又拥有网络媒体的及时性、新颖性,成为舆论引导的有生力量。今年北京市“7·20”应对强降雨报道中,北京市属媒体网站和“两微一端”集中发力,第一时间澄清网上不实谣言,积极传递暴雨中的温情和正能量。(记者 王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