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黑体质”的互联网金融,一定要掌握三大创新法宝

来源:新华思客    发布时间:2016-11-04 14:30

 近日,2016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互联网金融分论坛在京举办,本届论坛以“全球金融业发展新格局:创新、跨界与融合”为主题,论坛邀请金融监管机构领导、金融领域知名学者深入分析全局性议题,全面展望金融监管、金融稳定、金融创新、金融发展等方面,共同探寻全球金融业改革新路径。会上,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会长黄震发表演讲。本文根据黄震演讲内容整理。

“易黑体质”的互联网金融,一定要掌握三大创新法宝(图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间会有效地、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的改变

 精彩观点速览:

1、底层技术创新驱动的这些公司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主体。提供数据服务、提供征信服务、提供风控服务等会越来越重要。

2、要重构互联网金融新的生态,就要培育互联网金融的合作生态,必须要打造多方合作的平台,要跨界、交叉、协作才能够解决当前一些难点、痛点。

3、互联网金融应该做小额、分散、直接的普惠金融。移动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所有新技术都应该来支持做普惠金融,让它回归到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美好上来。

4、互联网金融增强的空间在哪里?一定是网络空间

5、互联网金融创新一定要掌握三大法宝,第一个是SAT的技术,你要能编码,要自己能生产自己的软件、更新你的系统等,这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能力。第二个就是必须要有金融风控能力,特别是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风控。第三个就是法律合规技术。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生的圈子,但是这个小江湖风云变幻。在三年前,我们提出要给互联网金融一个观察期,对于这种新生事物,我们希望能够让子弹飞一阵。但是三年风险集聚,导致一系列的恶性事件发生。观察期结束比我们预期的要快,我们希望到达后监管时代,却没想到迎来了一个中间的环节,叫做整治。

  这个整治是什么概念?到底是什么影响?有很多人说是整治互联网金融,这说错了,是整治风险,是治病。所以今天对于重塑互联网金融,我们应该做一个系列的结构,我大概用10—15分钟,从八个方面讲讲如何来重塑互联网金融的格局。

  首先,大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从概念上还要进一步明确和拓展。在1999年我们国家央行科技司就已经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但是那时候是正规金融机构利用计算机网络软件等来提高效率、增加信息的透明度等。后来到2012年左右,由于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移动互联网和民间金融相结合,是第三方支付、P2P众筹,这些创新金融形式。去年央行指导意见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金融是由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来做支付、理财、投资,以及信息中介等业务。大家注意这个概念是一个拓展融合的概念,所以今天我们要理解互联网金融,要从概念、内涵、外延,以及替代的概念上去不断地重新理解它。互联网金融从去年到今年,又出现了一些新概念,比如说用科技金融或者金融科技,用绿色金融、共享金融、数字金融等概念,来表达互联网金融的一些内容。所以互联网金融它会不断地换马甲、穿新衣服,但是互联网这个时代的金融创新还会生生不息,不断地会有新的形式出现,这个时代已经来临。

  第二,互联网金融的主体换位。我们银行希望传统金融机构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主体。我们下一步重塑互联网金融的时候,谁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主体呢?我认为可能是底层技术创新驱动的公司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主体。暂时来看,互联网金融从P2P众筹这些草根转向了大佬围猎,房地产、上市公司都来了,最后会被技术公司替代。美国高盛也好、雷曼兄弟也好,过去互联网跟他们关系不是很密切的,现在没有做金融的公司都称技术公司,所有的公司都称自己要做技术,所有的金融都称自己是技术公司,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所以主体换位,从我们做产品、做金融直接的服务,逐渐变成开发技术、提供第三方的服务,提供数据服务、提供征信服务、提供风控服务等这些会越来越重要。

  第三,互联网金融会实现功能回归,很多人说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这个说得很对,但是大家注意,我们已有的传统金融本质也是金融,但是它正在背离金融的本质。传统金融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条件下丧失了流动性,也背离了金融的本质。增加流动性,同时实现风险性与安全性的平衡,这是大家都要回归的金融的本质。让金融为三农、小微企业、弱势群体服务,成为普惠金融,这是我们中央已经意识到的一个方向。所以互联网金融经过这三年的发展,都形成了一个共识,互联网金融应该做小额、分散、直接的普惠金融。用什么方法?移动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所有新技术都应该来支持做普惠金融,让它回归到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美好上来。

  第四,互联网金融的重塑一定会拓展更多的新兴领域。四年前我们开始倡导互联网金融的时候,一直说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增量变革的产物,大家注意,我们主要是在增量方面做拓展,而不是着眼于存量空间去做改变,因为既得利益集团你要改变它的难度很大,我们要打造新动力、新动能,要寻求更大的空间,那就是增强空间。同样互联网金融要重塑它的格局,必须有一些新的空间进行增强改革、创新,而增强改革是过去我们30年成功的一个经验。增强的空间在哪里?一定是网络空间,这个网络空间现在刚刚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很多人还在最底层,并没有看到上面还有好几层,所以重启我们的思维才可能进入这个网络空间更广阔的领域,特别是今天提到的人工智能、AR、VR等也只是刚刚开始。所以这些先进的技术会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为我们的金融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甚至通过创新形成完全新的金融形态也是有可能的,这是重塑互联网金融需要理解的创新空间、增量在哪些地方。

  第五,互联网金融创新一定要掌握三大法宝,一直说互联网金融有三大技术,没有这三种技术,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儿。第一个是SAT的技术,你要能编码,能生产自己的软件、更新自己的系统等,这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能力。第二个就是必须要有金融风控能力,特别是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风控。第三个就是法律合规技术。所以对于政策法律的理解、应用的能力已经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三年前很多人在没有法律规范的情况下野蛮生长,以为可以一直这样,但是今天政策一出台,大家发现这个没法干了,所以有的主动退场,有的又积极地想办法,来合规、整改。这三大技术缺一不可,必须打造这三大法器,才可以继续生存和走远。

  第六,要培育互联网金融的合作生态。要重构互联网金融的新生态,必须要打造多方合作的平台,要跨界、交叉、协作才能够解决当前的一些难点、痛点。2003年我们成立互联网金融千人会,特别提出来同行是冤家,跨界好合作,所以我们要打造一个政策产学研媒投生态,我们要积聚行业领军人物,支持一千个互联网金融的标杆企业,作为一个生态,我们希望用十年时间来打造,所以我提出来互联网金融将迎来黄金十年,并且希望互联网金融再稳健发展十年,达到一个十万亿的市场规模。但是这一轮洗牌让我们重新来把这个生态政策性地出清。我们通过自我革命自己,使生态更加健康,优胜劣汰、去伪存真、新陈代谢之后才能够延续发展,所以这个生态再造是当前非常关键的一个实力。

  第七,互联网金融要健康发展,必须双轮驱动。在过去三年,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是技术创新驱动。当然这个中间也有市场的驱动,还有资本的推动,但是技术创新的驱动是主动力,或者是核心动力。而现在中国已经看到了由于过去野蛮生长缺乏制度规范所形成的大问题。所以现在需要一个新的动力机制,就是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中国的制度创新要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试验田。所以我们提出来一系列的具有全球引领性的政策措施来进行制度创新。当然,希望我们这种创新过程中的试错成本低一点,时间不要拉得太长,所以这一次的互联网金融的整治是对于我们过去试错过程中的一次纠偏。我们很多企业没有理解政策的良苦用心,法律有不完备性,尊重法律的不完备性也是一种制度表现,但是过去我们认为法律的漏洞可以套利,然后风险集聚,最后爆发风险。重新制定新的制度,这个过程中法律的底线是大家一定要遵守的,现在我们国家的法律是不容易轻易改变的,需要立法法规定的程序才能实现。目前我们只能让政府出台一些指导意见、部门规章、实施细则、暂行办法等行政法规,因为它速度快,以及通过行业协会出台行业的准则、公约、标准等。同时,我们要探索社会组织创新,形成一种新的监管主体,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增加一个社会的第三部门,来增加它的缓冲和弹性空间,否则又会重演市场一碰就乱,政府一管就死的魔咒,我们要走出这个魔咒,就要双轮驱动,同时要多方创新。

  第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由中国实践来塑造全球格局。大家都知道现在世界全球化,人民币走出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经济一旦失速,全球经济就会放缓。基于互联网的全球性,互联网金融是必然影响全球的,所以我们四年前提出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的时候,美国、欧洲全部都知道了,后来在2014年的时候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概念——Fintech跟我们对应,Fintech也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所以现在面临全球的考验,谁能够成为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引领者?我们中国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要重塑互联网金融就应该站在全球的格局中去重塑,我们的企业要布局就应该布局全球,而不是只想在北京、上海的布局,你要考虑在伦敦、纽约、硅谷等地是不是也有布局?这可能才能造就一个更大的互联网金融的格局。

  我相信我们中国人有这份智慧,也有这个能力,实际上我们的很多企业已经在这么做了,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会有效地、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的改变。这就是我们通过一个小小的网,一个智能终端,或者一个软件等就可能实现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心愿。

(责任编辑:Duty editor-1978)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66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ccobn.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