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破解基层剧团困局的“山里娃”
——吕梁民间艺术团的传承与坚持
中国文化观察网讯(李智兰 范伟峰 高禄成) 7月10日,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仪式在太原举行,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创作的舞剧《吕梁英雄传》荣获优秀作品奖。
这部曾经入京展演的优秀剧目,却是出自一帮“山里娃”之手——由山西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倾力打造。这样一部来自最基层剧团的作品,让人看到了基层文艺院团对艺术追求的态度,让人看到了民间文艺院团振兴的希望。
山里娃图一
创建剧团人才培养机制
吕梁市民间艺术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山西省吕梁市临县道情剧团,主要表演临县道情,1968年与临县晋剧团合并,除演出临县道情戏外还增加了观众更捧场的晋剧演出。1996年,剧团加挂吕梁市民间艺术团牌子,在夹缝中生存的剧团,开始谋求新的发展道路。
谈到过去,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团长渠全民回忆起他刚刚接手剧团的时候,“当年的剧团连基本工资都开不起,演员都开始寻求别的出路了,外面唱一首歌就能挣100元,人家能不走么。”
面对缺乏专业演员的困局,1998年,剧团在村里招收了首批山里娃,在镇上办起了免费艺术培训班,踏上了剧团改革转型的征程。在教学和表演中,坚持以戏曲表演为主、歌舞表演为辅的指导思想,结合实际提出了以戏曲表演为基础,实施“身段舞蹈化、唱腔声乐化、念白普通话、把子武术化、武功体育化”的训练和教学改革思路,并尝试将几种艺术形式融合发展,实现歌舞结合、戏舞结合、乐舞结合、文舞结合。
现在,这些20至30岁的年轻人,便是剧团的主力军。曾经为缺少“角儿”而担心的团长渠全民,现在自信满满,他甚至开玩笑说:“现在就是拿多大的腕儿来换我的“山里娃”,我都不换!”
山里娃图二
要做出对得起观众的精品剧
演员培养有了着落,可只是依靠政府支持补贴和微薄的演出收入,是无法适应当今的市场经济形势。“只有精品的剧目,才有艺术的价值,才能让观众认可,才能让市场买账。”渠全民说,这是剧团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就剧团来讲,尽管创排新剧目比移植经典剧目要多一些困难,但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一定要坚持出新戏、创品牌。
为了制作出一部好剧,吕梁市民间艺术团愣是四方求援、费劲周折地找来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核心创意人员龚小奇担任艺术总监,著名编导穆青担任总导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主创张华及山西剧作家靳佩荣担任编剧。艰难的选题,各种的尝试过后,在2014年,剧团创作了以自身的经历为背景的大型青春励志歌舞剧《山里娃》,在国家大剧院展演。
北京32岁的张丽女士在观看《山里娃》演出之后感慨说“我曾经也是一个山里娃,生活很现实,实现梦想的道路很艰难,很感谢剧团制作了这么触动人心的剧,使我可以静下来,回头看一看曾经的自己。”
吕梁英雄传图一
2015年,吕梁市民间艺术团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排演出舞剧《吕梁英雄传》,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在观看了演出后,赞赏该剧用舞蹈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颂歌。不仅体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也跳出了中国人的血性和骨气。
吕梁市民间艺术团的创作团队对记者说,“我们要让每一部剧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舞台,对得起观众。”
吕梁英雄传图二
传统戏剧就是剧团的根
“歌舞剧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可传统戏曲才是我们剧团的根”渠全民在剧团转型之初,便一直这样表示,吕梁市民间艺术团虽然在改制后面临种种困难,可作为传承保护单位,非遗剧种的传承任务的是我们剧团的本分。
临县道情戏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这门古老艺术,剧团坚持“以歌舞养道情”,把歌舞演出的大部分收入补贴在了临县道情传承上。
20岁的小吴表示,原本他也不喜欢这种传统的老曲调,只有家里的老人才喜欢听,最喜欢哼的曲调,可谈起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将传统的戏曲形式与现代文化观念结合创作出的作品,他却张口给记者唱了一段《掏鸦窝》。“听不烦,就是喜欢。”小吴这样说道。
“对于传统戏曲的发展问题,说到底,就是群众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是我们的创作接不接地气的问题。”渠全民这样跟记者说道。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常年深入山村采风创作,在表演上寻求新的突破。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剧团才创作了既能走进剧场又能深入乡村、老少皆宜的《好日子》、《布老虎》、《黄河汉子》、《走四方》、《保姆》、《菜园配》、《碛口古镇》、《掏鸦窝》等。
如今,歌舞团、道情戏、“山里娃”免费艺术培训班三项工作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艺术人才,创作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优秀剧目,构建了一条非遗传承的人才链条,打造出了一个专业优秀、吃苦耐劳、会闯市场、不辱使命的优秀团队。
作为一个基层院团,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可谓是“胆大包天”。带着一帮乡村的孩子,组建了村里的剧团,勉强算是县里的机构,却挂着市里的牌子,如今又一步步地走进了国家级的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