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净兴
东林寺因慧远大师打造世界级历史景观、人文景观与精神景观的人文圣山,而"慧"及后世 ; 庐山因慧远大师创建东林寺,成就天下僧山而声名"远"播天下。东林寺已成为一座"山林佛教”的广种"慧"根的精神家园高地,慧远净土宗符号则成为一张中国佛教文化的名片,并影响久"远″的一座人文丰碑。东林寺慧远大师终身倡导与坚守佛教净土弥陀信仰而著称于世。正如慧远师父道安对慧远赞赏有加,并说:“日后佛法盛传东土非慧远莫许也”。探寻1600多年前东晋慧远大师与庐山东林寺佛源与历程,研究和探索东晋慧远大师与庐山东林寺的大"慧"高"远"的特有文化恃质与佛学基因,经梳理主要有"六大"佛法智慧文化现象。
1、佛学智"慧"现象。
慧远大师在庐山成立"白莲社",创建了庐山僧团,推进庐山僧团的僧制建设,探索与创新中国佛教早期教制的新型的僧团发展模式,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山林佛教"。这是慧远大师卓有成效地进行一种僧制创新与自律管理革新偿试,也是一种富有远见的政治智慧。慧远大师认为只有通过内部整顿,制定完善的僧制,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才能解决佛教世俗化的现象。由于庐山僧团的清风,得到当时王公大臣的赞叹,而且僧团的规章制度得到南北僧俗的普遍尊崇。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在设立僧官的诏书中,将慧远庐山僧团的规制“远规",作为整顿僧尼的楷模,他称:大法东迁,于今为盛,僧尼已多,应须纲领,宜授远规,以济颓绪。从庐山僧团的严持戒律、传译律典、修般舟三昧等作风来说,也有必要严制制度的必要,慧远的教制虽然仅通用于庐山僧团,但是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教制与组织建设,给予了深远影响。庐山僧团为后来禅宗教团百丈清规的出现,在区域与理路上提供了良好的先期实践背景与参照样本。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创建的“净土”学说,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净土宗”的思想来源。现代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曾指出:″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2、生态智慧现象。
慧远大师在《明报应论》《三报论》中论述了依正不二与因果报应的内在联系,警示着人类要克服贪婪,停止对自然的无休止索取。他的净土思想描绘了一个纯净而无污染的理想世界,引导组织信众用行动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他亲近山水,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强调人通过对自然的观照来体会“道”。在他的领导下,当时的庐山成了从北方向南方输送佛教的中转站,他在“足以息心”的秀美庐山,在处理人、自然山水与西天净土的关系中形成了他的佛教生态观。他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互融互渗,把个人的修行与艺术的审美、理想境界的追求相互结合,从而体验美丽的自然、探寻纯净的自我,最终获得心灵解脱。他眼前的生态,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精神状态,而且自然环境与精神状态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慧远的佛教生态文化理念,对于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都具有借鉴和启迪的意义。
3、哲学智"慧"现象。
宋代诗人居士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中国第一个山水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土佛教高僧慧远大师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4、文化智"慧"现象。
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大思想家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陶渊明在庐山写的《桃花源记并诗》,构建的理想王国,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瑰丽篇章。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
5、理学智"慧"现象。
宋代理学家朱熹复兴了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继往开来,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影响了中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白鹿书院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正如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指出:″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
6、美学智"慧"现象。
一是自然美学价值。 公元817年, 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评价了庐山的自然美的价值。他把庐山放在了中国名山中的第一位。他说:“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二是艺术美学价值。 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中国第一个山水画理论家宗炳,宗炳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唐寅(唐伯虎,姓唐,名寅,字伯虎)的《庐山图》(也叫《匡庐图》,或《庐山三峡桥》),其真迹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为全景山水,表现的是庐山三峡桥(又称观音桥)一带的景观,画面峰岩嵯峨,古木惨淡,瀑泉湍泻,画风清刚俊逸,而意境却萧索苍冷。
参考资料
1、《庐山慧远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释传印
2013年08月12日 宝相寺 《佛教在线》
2、《中国庐山一一历史文化》http://www.jx.xinhuanet.com/lushan/lswh.htm
3、《慧远佛学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周子强《鄱阳湖学刊》 , 2017 (3) :93一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