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冲击下纸媒编辑的转型
南方传媒书院整合
在当下的媒体市场,新媒体正以裂变的态势吞噬着传统媒体的份额,以即时传播、声画兼备、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给受众带来极大的便利,渐渐危及传统纸媒的生存。
纸媒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导致读者数量减少、影响力下降,发行量和广告收益也随之下降,严峻的现实令纸媒从业人员集体唱衰,以至于不能清醒地看到新媒体急速扩张中暴露出的弱点:即时传播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但这会不会损害新闻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人人都是消息源,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如何实现“把关”?采纳多方信息源会不会影响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消息源各自的立场会不会导致事实和观点混淆?
从长远来看,集体唱衰传统纸媒的结论可能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新媒体和纸媒的角力,不可能迅速地、明确地分出胜败。一个事实是,无论未来怎样变化,每个优秀的纸媒编辑都应该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既有优势,提升业务能力,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前提下进行改变。
纸媒编辑应具备五项基本技能:思考能力——理性地判断和思考新闻价值的能力;评估能力——评估新闻报道对受众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关联问题的能力;平衡能力——确保报道真实、公正和平衡的能力;整合能力——将复杂的信息整合并形成清晰的报道的能力;设计思维——设计报道的文字主体、照片和图表完成吸引读者的版面的能力。
拥有上述技能的纸媒编辑,就是一个合格的新闻收集者、组织者和传递者。然而,在新媒体冲击下,纸媒编辑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责任,他们不再只是信息的组织者、传递者,更应该是信息的管理者。
要成为信息的管理者,必须达到以下四个标准:
1F
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任何编辑的首要任务都是要确保报道准确,否则媒体就没有公信力。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报道出来很了不起,但新闻的准确远比速度更重要。
准确,首先是真实全面地反映事实,其次是能在更高层次上准确把握事物的基本趋势和主流。新媒体携技术优势在速度上占尽先机,却也因追求速度而在准确性上埋下隐患。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于45%,而各种传统媒体的可信度都超过50%。
跟新媒体角力,纸媒编辑必须核实每条信息、每个说法的准确性,保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不是一知半解或似是而非的。
2F
把握报道的公正平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公正、平衡是纸媒编辑必须恪守的原则。
在记者采集完信息后,纸媒编辑要对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把关和平衡,使报道平衡、公正、令人信服。新媒体因其信息源的不可控、针对特定人群的市场定位及操作手段的轻率,经常无法做到观点和情感的平衡。
平衡,包括平衡观点和平衡情感。对于一些新闻事件,尽管编辑也可能怀有私见,但职业操守要求他们做到“观点回避”,不偏不倚,对事件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平衡报道,给所有当事人以相同的机会。
在灾难性报道中,要避免过分渲染悲情和绝望情绪,避免刺激视觉的画面和文字。呈现灾难和凸显温情、希望的文字要保持合理比例,做到各种情感的平衡。
3F
保持报道的连贯性
在纸媒和新媒体的比拼中,突发新闻是重要组成部分,连贯性是报道突发新闻的最低标准。
新闻报道的连贯性是指通过充分的事实提供有用的、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被条理清晰地组织在一起。从实践来看,突发性报道很少能够在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就以完整的形式出现,报道的开始和结束取决于事态的演变。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媒体的优势是速度快、随时更新;但这也是它的劣势所在,那就是信息的碎片化导致连贯性差,随着事件的变化,其立场和观点也易发生摇摆。纸媒通常会整合一段时间的事态进展,直到截稿前才确定最终报道内容,但这也使其能够用相对完整的报道将事件呈现出来。
4F
坚守新闻伦理标准和法律
好的纸媒编辑会遵守伦理标准,避免因煽情主义和偏向性问题等,影响读者的信任。
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纸媒可能失去其最根本的品质——可信性。不能坚守新闻伦理,还将影响到报道对象,虚假片面信息可能损害报道对象的名誉,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即使报道信息是真实的,有时也能对当事人造成损害,譬如侵害当事人的隐私。伦理标准提醒编辑面对热点新闻时保持克制,把握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展示“媒体暴力”,对报道对象造成心灵伤害。
新媒体给传统纸媒带来了压力,但也给纸媒以改变的动力和机会。对纸媒编辑来说,能够处于重大变革的最前沿也是幸运的,在这个时候能做的正确的事,就是面对现实,尊重新闻规律,坚守这个职业的理想和尊严。